关于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8年05月18日 15:58

  【提案编号:8B114  提案者:区知联会】

  根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2020年底前上海市有条件的区域(城区范围内)必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面覆盖。今年3月,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为推动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宝山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对上海市和宝山区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 

  一、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一)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上海市生活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2015和2016年分别增加47.2万吨和89.1万吨。2016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量879万吨,平均每天2.4万吨,其中卫生填埋占43.4%,焚烧发电占36.3%,回收利用2%,生化处理13.7%。垃圾减量化任务严峻。作为城市垃圾处理主要手段的填埋与焚烧无法跟上垃圾生产的增长速度,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减量化”和“资源化”,其中垃圾的源头分类既是前提又是关键。 

  本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全市垃圾分类减量在100个小区试点推广,现已分类覆盖1万余个居住区、500万户家庭(约占上海常住人口的60%)、600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200万户。生活垃圾从2011年的日均末端焚烧、填埋18902吨下降到2016年底的16491吨,全年日均约2400吨湿垃圾经分类得到了资源化处理利用;2016年各个区县均在部分社区开展了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回收两网协同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宝山区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 

  宝山区垃圾分类覆盖12个街镇,378个小区,约42万居民,绿色账户开卡总数达30万户,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小区24个,对部分垃圾箱房进行改造,更新19座,改造22座,新配置7台湿垃圾处理机(设计处理能力日均5吨)。2017年全区生活垃圾日均分拣量达1674吨,1-11月湿垃圾日均分拣量246.96吨/,湿垃圾分拣量比2016年增加约50%。成立宝山特色的垃圾分类“黄马甲”专管员队伍,对垃圾箱房等源头收集和存储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引导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开展绿色账户扫卡和积分兑换;对垃圾箱房进行保洁作业,开展垃圾二次分拣。各环卫公司在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尝试。高境环卫公司自主设计制作了湿垃圾二次分拣半自动控制平台,分拣效率提高了5倍,湿垃圾纯度提高至98%以上,垃圾减量30%左右。 

  二、分类减量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实效仍不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公众的垃圾分类参与率与准确投放率不高,分类不准确,分类效果不明显。据调查,99%的居民认为应该参与垃圾分类,但实际参与的却不到24%。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体系断开,已分类垃圾“混装混运”,影响市民积极性;二是宣传不到位,市民对分类标准不熟悉不重视;三是不少居民嫌麻烦、嫌脏;四是绿色账户吸引力不足,活跃率低。 

  (二)政府部门合力尚未形成,法律法规政策落实难 

  虽然就垃圾分类,各试点城市都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协调推进机制,但具体负责落实的还是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多部门联动的机制尚未充分发挥。即便是主管部门,对不按照规定进行分类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具有执法权,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分流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不足,影响减量成效。分类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仍处于强调末端处理阶段,垃圾的再循环、再利用率低。如快递包装物大约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左右,对生活垃圾总量增长贡献较大,仅“双11”15亿件快递产生30万吨垃圾,大型的电商企业很少对快递包装进行回收。玻璃、生鲜冰袋等低价值回收物无人回收。 

  (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滞后。上海每天16000吨的生活垃圾基本靠焚烧和填埋处理,但我国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占垃圾总量的60%以上,垃圾含水量高,焚烧困难,容易发臭。生活垃圾的填埋和焚烧均存在垃圾渗透滤液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不仅含有大量重金属无机有害物,还富集了高致癌物二噁英。目前国内垃圾厂做到二噁英持续达标排放还存在很多问题。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滞后,已有设施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协同不足,导致垃圾处理链投入失衡。缺乏对垃圾中废品回收的统计和研究,导致在垃圾前段分类上投入较大,忽视了其它环节。过期药品、废电池、废灯管等有害垃圾缺乏有效处理设施。 

  (六)垃圾箱房改造费用高,湿垃圾居民源头分拣率有待提高。一个垃圾箱房的改造费用约30万元,难以大规模推广。湿垃圾的分拣主要靠黄马甲或物业保洁人员,居民源头参与率低,需要额外投入资金对黄马甲和保洁人员进行补贴。作业人员工作脏、累,每天要进行作业、不能请假,但收入低。 

  三、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的建议 

  虽然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等方面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垃圾分类法规政策的配套细则,狠抓法规政策的落实。我国的垃圾分类法制体系较完备,但相应的配套细则欠缺,致使垃圾分类实施路线不明、监察执法不力、垃圾分类工作不见明显成效。因此,在制定垃圾处理法规政策体系的同时,需要配套落实法规条例中相关条款的具体操作、考核细则,明确条款推进的具体措施和各方权责,从而保障有法可依,执法有力,达到法规政策预期的目的。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自觉促进垃圾分类的实施。强化垃圾分类的优先地位,即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居民生活的每个细节,均将垃圾分类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将垃圾分类作为文明城区创建的重要抓手,纳入基层单位考核体系,作为文明单位和文明小区评比的重要指标来提高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度。对细化的投放标准进行全面、广泛的引导宣传,使市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规范。继续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垃圾分类进社区、垃圾分类进单位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和宝山社区通等传媒平台,发挥居委会、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结合社区日常活动持续、多样化地宣传,增强居民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邻里氛围,引导居民自觉、自愿地进行垃圾分类。 

  (三)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程,调整保洁员补贴方式和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方式。加快垃圾分类实施进程,对于没有进行箱房改造的小区要求按不同的垃圾桶进行投放;使绿色账户积分、居民垃圾分类、保洁员分拣与补贴实现联动,居民分类效果越好,积分越多,保洁员的工作量减少,居民分类效果不好,积分减少,激励资金便流向保洁员,从而提高垃圾分类者的积极性。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将服务类企业(如餐饮、娱乐、金融等)纳入绿色账户平台,以其提供的服务来兑换分类积分,而居民通过积分消费来得到服务,形成新的运营模式。 

  (四)进行奖惩结合,采用利益驱动的方式提高分类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垃圾分类的方式提高对垃圾分类准确性的监督,对分类不准确的垃圾进行溯源,对分类不清楚的居民进行再教育。通过经济利益直接调节公众的垃圾丢放行为,促进大家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对垃圾量较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收取较低的垃圾费用,相反,则收取较高的垃圾费用。 

  (五)加快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垃圾处理的全链条管理,提高废弃物回收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加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投入力度,采用新技术使湿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如将厨余垃圾制生化处理成有机肥和土壤调节剂,可以大大减少末端填埋和焚烧垃圾总量,减少垃圾焚烧过程中恶臭和二噁英的产生。加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清运、末端处理三个环节的一体化的全链条管理,建立健全与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分类运收、处置体系,保障分类政策的有效落实,并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政府的行为和效果。分类与回收密不可分,居民对回收途径的便捷性、可回收垃圾的种类及价格的满意度越高,居民越有可能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 

  (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总量。引导居民采用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观念,将生活垃圾进行循环再利用,在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采用鼓励家庭将湿垃圾进行堆肥、供种花和阳台菜园使用,举办“家庭废物循环利用创意大赛”等方式引导和激发居民垃圾利用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减少垃圾产生量。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我国垃圾处理方式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欧盟委员会强调废弃物管理中的循环经济准则和零废弃理念。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将试点小区的好的做法推广,辅以法律途径,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进程。 

  垃圾分类不应只是美好的理念,而是必须掌握的生活知识。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共同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