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告别农田不愿就业成家庭“心病”,宝山区政协积极调研开出“药方”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3年02月22日 13:47

  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已告别农田的广大本地农村青年就业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农村青年因择业观有偏差而不愿安心工作,甚至长期在家赋闲,成为其所在家庭久久不能解脱的“心病”。

  宝山区政协社会事务委向农村青年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并与部分青年进行座谈。调查情况反映,本地农村青年就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心态。“等机会、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较为普遍,降低期望值就业和外出就业意愿较低,尝试自谋职业和创业的动力不足。他们普遍择业期望过高,缺乏危机意识。三分之二以上被访者期望工资底薪在3000元以上,有32.8%的调查对象的工资期望值在4000元以上。农村青年普遍认为,只有到政府部门等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较高的单位就业才是体面理想的,愿意从事农业的比例为零。部分农村青年缺乏吃苦精神。在工作区域的选择上,67.7%的被访者选择在区内就业,无人愿意跨市就业。在对工作强度的认可上,27%的就业者认为目前工作的劳动强度过大,14.8%的青年对工作忙碌程度表示非常不满意,63.4%的未就业青年表示每天最高能接受的工作强度在8小时以内,不接受加班。在工资薪酬的支配方面,58.6%的被访者表示目前工资无法满足生活开销,相当比例的青年人还是靠父母补贴维持日常开销,心安理得地做起“啃老族”。

  调查还显示,相当比例的被访青年缺乏职业规划,发展目标模糊。大多数农村青年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甚至缺少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劣势、社会环境变化和实际情况等要素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以致毕业好几年,职业目标仍然模糊,职业定位依然不清晰,因此导致就业稳定性偏低。

  针对目前农村青年群体在择业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认识偏差,为加强对他们择业观的引导,帮助其客观判断形势,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竞争,在岗位中实践并体现自身价值,区政协社会事务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建议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积极宣传就业形势,使农村青年更加了解外部发展环境和就业市场现状,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发挥就业援助员的作用,及时获取青年劳动力的状况、就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也可采用“以长导青”的方式,邀请年长的成功就业和岗位成才者现身说法,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二是完善和优化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青年求职偏好以及年龄、知识、技能上的弱项,拓宽培训内容,进行分类分层培训,提高培训的适用面和针对性。三是畅通渠道宣传政策。建议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人员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库,定期开展调查回访,了解就业意愿、求职倾向,上门开展政策咨询、宣传指导等服务,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有就业需求的农村青年。同时建议进一步畅通政策信息的发布渠道,借助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手机报等通信手段,将政策信息及时传递到青年群体中。四是就业创业双管齐下。建议进一步搭建创业平台或基地,实现就业创业相互促进的局面。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为青年提供积累经验的平台。针对已步入创业行列的农村青年,联合相关部门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共同研究制定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创业计划,跟进后续公共创业服务,为创业之路助一臂之力。(摘自《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