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0:16
——吴淞铁路修筑始末
吴淞铁路,后名淞沪铁路,是1876年(清光绪二年)英商在上海与吴淞之间筑成的第一条营业运行的铁路。
筑路 经 过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关闭的国门被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此后,西方侵略者相继入侵我国。《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日益成为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大本营。当时,黄浦江是一条涨潮型的水道,由于河道淤塞,吨位大而吃水深的大型轮船,进出上海港十分困难。为了进一步扩展侵略势力,在中国修建铁路,便成了帝国主义梦寐以求的事了。
1863年(同治二年)7月20日,上海宝顺、旗昌等27家洋行组织上海苏州铁路公司并向钦差大臣、江苏巡抚、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要求准许他们建筑上海至苏州的道路,以五年为期。这项要求遭到李鸿章及上海道黄芳拒绝,驳回禀帖。可悲的是这种拒绝并非出于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而是愚蠢地认为铁路乃“奇技淫巧”,不合“祖宗成法”。
帝国主义并不因李鸿章拒绝而死心。1866年3月5日,英国公使阿利国又照会清朝廷总理衙门,要求准许英商建造铁路。对这要求,李鸿章仍以“开筑铁路,妨碍多端”为由,再次加以拒绝。
时至1872年2月26日,上海德昌、怡和等76家洋行联名给北京外交使团一信函,对清朝廷再加压力。可见为进一步扩大侵略,在上海修建铁路,解决运输困难,已成了他们下一步的紧迫目标了。
帝国主义侵略者眼见清朝官员愚昧无知又软弱可欺,在筑路问题上“引诱”、“请求”、“建议”都失败后,并未放弃追求,而是改用欺骗手段以达目的。首先策划者是美国。1872年12月,在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列维·布拉特夫和美国驻北京公使娄斐迪的支持下,几位美国商人自行组织了一个吴淞道路公司,诡称要筑一条“寻常马路”,骗得了上海道台沈秉成的允许。1873年5月上海《申报》就刊出消息:“近闻西商拟创设火轮车路公司一所,已凑银15万两,由上海开路至吴淞,计约一二年可完工。”后因资金问题,该项计划搁浅,遂将这项工程让给了英商邪台骐沙实业公司(即后来的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据此组成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并于1874年在伦敦正式登记,成为英国政府认可的公司。怡和洋行委托玛礼逊为吴淞铁路公司总工程师兼代理人。1876年1月1日,玛礼逊抵沪。
吴淞铁路公司的筑路工程在1875年已经启动,在吴淞设立了办事处,推行购地及筑路事宜。同年,怡和洋行从英国订购铁轨、机车和车厢,由“格伦格欧”号轮船于12月运抵上海。1876年1月20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开始铺轨,是日,玛礼逊夫人主持典礼,打下了第一颗道钉。2月14日,铁轨已铺至天通庵以北,进行了试车。机车先锋号开始行车,运输木石等筑路材料。6月,铁轨铺到江湾徐家花园。6月30日,吴淞铁路江湾段竣工,全长5英里。吴淞铁路公司发请帖150份,邀外侨试车。7月1日,又发请帖1000份,邀请华人乘坐火车试行。7月3日,上海到江湾段正式通车营业。12月1日,吴淞铁路全部工程竣工,在盛宣怀参与了试行后,全程通车,正式营业。
斗争 风 云
英商建造吴淞铁路,耍尽各种花招。修筑过程中和沿路乡民纠纷不断,与清朝廷官员也颇多斗争。
英商先以修筑“寻常马路”为幌子,骗取了清廷允许。在运进从英国购买的铁轨、机车和车厢时,又谎称是“供车路用的铁器”,获得了免税特权。在江湾吴淞一线强行低价购买土地,不顾百姓死活,遭当地居民反对,工程无法进展。英商告到上海道,朝廷官员袒护英商,鞭笞了抵制售田的农民。英商动工建造铁路,只考虑自身利益,完全无视农民的实际问题,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当地农民的反抗,农民以各种方式反对筑路,不过,这些反抗多数是自发的、原始的、小规模的。也有规模较大的斗争,惊动官府。如英商在江湾欲强行购买孀妇张氏的亩许宅基地,张氏不允。英人无奈,竟擅自逮捕张氏,勒令按英人条件签字具押,张氏不屈如初。消息传出,民众大哗。宝山知县为此案亲赴上海,据理力争,张氏才获释放。一位弱女子不畏洋人强暴,敢于抗争,其事迹为西文报纸详尽披露,大丢英人脸面。又一次,筑路西人圈占了江湾羊肉铺之业地,筑起篱笆。有父子两人前往说理,反遭殴打,引起民众公愤,西人又用手枪打伤一人,事情闹大。当地民众互联互保,联名上书,要求清朝廷官员调查与解决篱笆事件,直到英领事出来调解。火车行驶后,火星飞溅到附近草屋顶上,多次引发火灾。英人无计可施,只能给予赔偿。还有一次,火车在江湾镇北面行驶,一行人越过轨道,不慎滑倒,当场被辗成四段。英人企图隐瞒,悄悄将尸体运往上海处理。可是事情终被察觉,一条命案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人民积郁已久的怒火,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对英人筑路的风潮。上海道台冯骏光照会英领事停止火车行驶:英方拒不理会,火车照开。冯骏光一面调集重兵企图用武力阻止火车行驶,一面扬言要烧毁怡和洋行,英国公使威妥玛闻讯后立即调两艘军舰,从大连星夜急驶上海“示威保护"。腐败的清廷惊恐万状,要李鸿章出来平息乱子。李鸿章忙致函冯骏光,命其不得逼洋人停车。民众的多次反抗,虽规模渐次扩大,却得不到清朝廷的有力支持,终以失败而告终。
至于清朝官员对英商修筑铁路一事,其态度有个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初时拒绝筑路,后受骗而允许,乃至英人过于明目张胆行事时,也感到影响主权,有损颜面。1876年2月22日,上海道台冯骏光正式会见英领事麦华陀,第一次对英商擅自筑铁路一事,提出责问。英领事麦华陀不予重视,以“土地既经西商出价承租,照约听凭业主使用,不便过问”为借口,敷衍搪塞,避而不谈欺骗筑路的实质。上海道台冯骏光面对英领事若无其事的气焰,十分气愤,于次日亲赴英领事馆。麦华陀再耍手腕,作表面让步,答应机车暂停行驶一个月,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加紧铺设铁轨,工程未曾停止。上海道台冯骏光将此事详报两江总督沈葆桢。3月8日,沈又致书总署,要求照会英公使威妥玛,饬禁英商擅筑吴淞铁路。3月间,英国公使两次照会清朝总署,强调租地照给民价,照章承租,与各国条文毫无相背,对停筑事不予置理。公使是如此态度,领事也就强硬起来,3月19日,英领事麦华陀推翻从前的承诺,复准吴淞铁路公司恢复列车运行。3月21 日,上海道台冯骏光再次照会英领事麦华陀,列举七条理由,不准英商建造铁路。此后,谈判转到了最高层次,英公使派汉文正使梅辉立调停,清廷委李鸿章谈判。4月,梅辉立在天津会晤李鸿章,以后又数度商议。9月,李鸿章与英公使威妥玛直接谈判。10月,梅辉立又同清朝官员盛宣怀、朱其诏、冯骏光会谈,梅辉立先欲中外合资同办,继欲中国出资买断后仍归洋商专管,盛宣怀等表示不能同意,谈判没有结果。10月17日在南京再度会谈,盛宣怀等指出,“中国地方外人来擅造铁路,通融给价,已属格外体恤,倘再生枝节,则曲不在中国而在西洋”,又一次婉拒了梅辉立的无理要求。10月24日,盛宣怀、朱其诏、冯骏光又一次与梅辉立会谈于南京,此时李鸿章已和英公使威妥玛会商了一个所谓“两全之策”。李鸿章不愧老谋深算,他知道让英国人经营这条擅筑的铁路,上下反对者甚众,断乎行不通,但要英国人拆除这条铁路,也肯定办不到,于是向威妥玛提出将铁路折价买回,由中国人自主,既不损中国主权,又不使洋商难堪。威妥玛也感到只能如此处理了,表示同意。这次的南京会议,秉承了上面的意图,拟出了条款十项,签字画押。大意是:吴淞铁路由中国折价买断,价款限一年(光绪二年九月十五日至光绪三年九月十五日)内,分三期付清。此一年中,因中国价银尚未付清,火车行止应听洋行公司承办,盈亏与中国无涉。只准搭车往来,不得违碍条章,并不得添购地段,推广铁路。所有如何保护火车行驶章程,由上海道会同英领事商订。行车压毙人命,应妥议抚恤银两转给。这以后的11月至12月间,一切实施细则均作了具体解决。买断吴淞铁路,清廷用去白银28.5万两。
“游铁路”盛况
吴淞铁路始发站设在苏州河北河南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转角南,终点站在吴淞,全长14.5公里,设置站台10余个。
吴淞铁路是一条窄轨铁路,轨距仅为0.762米(以后重建淞沪铁路时,才改为标准轨1.435米),采用每米重13公斤的钢轨,用一台叫做“先锋号”机车牵引,速度每小时24~32公里,客货两用。客车分头、二、三等,头等车长15英尺,可载客16人,货车长10英尺,载重5吨。客车每日往返6次,车厢6节,拥挤时增加到9节。客票价上海至吴淞头等为一元,二等五角,三等二百文;上海至江湾头等为五角,二等二角五分,三等一百文。自全线通车之日起,到1877年8月25日止,据吴淞铁路公司称:“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共运送旅客16余万人次,营业收入相当可观,平均每星期每英里可获利27英磅,几与英国铁路相埒。”
修筑铁路,在闭锁的中国是一件引起广泛兴趣的大事。施工期间,已有小火车往来运输沙石木料,此等奇事,中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招来了一批批好奇之客,每天总有千把人。游人一多,小贩就跟来设摊,林林总总,也居然形成一种景观。正式通车后,不少人家举家出游,一时“游铁路”盛况空前。反映沪城情况的上海竹枝词对此也有反映:
其 一
来往吴淞有火车,客多争坐语声哗。
浓烟一路冲天起,汽笛频鸣在转叉。
其 二
火车当日抵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海滨来去也从容。
火车行驶,老百姓带着惊奇的目光观看,乘的人纷至沓来,两旁看热闹的人,犹如人墙。火车开动时,只见轨道中间,有一位大胡子的英国人,骑着一匹大黑马行进,他不断地挥动双手,不住地吆喝,原来他在警告行人避让,为火车开道。有人描绘火车开动时的情景是“黑烟腾起,自隐自现,自淡自浓,声隆隆然……。”
拆毁 与 重 建
1877年(光绪三年)清朝廷如期将买路款银付清。英人没有理由可以推托,只得将铁路交出,10月20日中午12点,为吴淞铁路最后一次运行,下午2时正式收回。
吴淞铁路一经收回,清廷没有自己经营,翌年下令全部拆毁,上海百余名华商有识之士,呼吁铁路自主经营,横遭峻拒。
早在1877年3月22日,福建巡抚丁日昌已呈奏本,请将拆卸之铁路全部器材运往台湾,改修台北至台南铁路,朝廷准奏。
外人亦知道要拆毁铁路,同年8月27日,英公使傅嘉斯闻知上海道沈葆桢要拆毁吴淞铁路,即向总署递交照会,表示抗议。同月,英外交部电上海英领事馆转驻京公使,令其就商总署,不要将吴淞铁路拆卸,理由为铁路由英人所成而华人毁之,恐与日后交谊不无小损。
10月17日,美公使西华也照会总署,称清廷若拆卸吴淞铁路,“官民必贵国有不悦此奇异之法,自不想再拟选别造路,岂不于各省长进大有妨碍”。
但是愚蠢而固执的清廷官员,不理会中外舆论,一意孤行。2月18日,吴淞铁路全部拆卸完毕。一应物资由丁日昌运往台湾高雄。物资先运往天津,又转运至旅顺。此时,旅顺正在建港,就用部分材料筑了一条非商业性的铁路,作为运输港材之用。清政府为什么要拆毁吴淞铁路,历来有人认为是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作怪,造铁路破坏风水,纵观筑路的通车期间,铁路沿线百姓对火车并无十分强烈的反对行动,“风水说”并不普遍,张氏事件也很快平息下去,未引起大的风波,可见“风水说”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当政的两江总督沈葆桢等人的态度,沈葆桢 等人所以坚决要拆毁,主要是担心再起事端,铁路是英人擅自建造的,此路不拆恐英人援此为例,他日以在他处再造一路又须与之购买。再则,这些人明哲保身,怕当出头椽子。沈曾说:“中国如要振兴,则铁路之开必不能免,然不可使中国铁路开之自我。”明知铁路火车于中国有益无害,但为防止被人视为“以夷变夏”, 宁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起来而附和时论,将铁路拆除。可见当时官风的因循、圆滑、自私和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吴淞铁路拆毁20年以后的1896年11月9日,清廷听取了一些大臣的意见,令盛宣怀再筑铁路,大体上按原路基重建,定名为“淞沪铁路”。1897年2月3日,淞沪铁路动工兴建,1898年8月5日筑到吴淞。9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正式通车,翌年延伸至炮台湾,这条淞沪铁路修建费用耗银8l万两,至此铁路才在上海生根。1904年清政府为修沪宁铁路,向英政府借款,以淞沪铁路作抵押,并入沪宁铁路,改称沪宁支线。
新中国诞生后,陆上公交事业发展,淞沪支线客运量逐年减少,行驶到1963年2月停止客运。随着南何支线(南翔至何家湾)建成,淞沪支线缩减为上海至何家湾站,承担货物列车运输任务及客车编组任务。
吴淞铁路是帝国主义“试探中国人对铁路感觉的一条实验铁路”,虽然屡经风雨,但作为一种新式的运输工具,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创了在中国建造铁路的先例。
(摘自《宝山史话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