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在罗店的民间故事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0:37

  罗店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大多已经约定俗成,透过它们,隐约可见传递了几百年的记忆。

  罗升的故事

  他的名字和罗店连在一起,他的故事在罗店人的口中代代相传。

  如今,走在罗店老镇的大街上,目力所及,大大小小的店堂星罗棋布。这时,如果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他问起罗店的来历,他黯淡的眼睛会闪出一丝光亮,停顿片刻,他会用浓浓的本地口音细细地向你述说起罗升这个人以及这个人和罗店的关系。

  500多年前,闻名于世的黄姚镇(地处今石北侧)开始衰落,官家税收大减。朝廷见盐税日减,派遣赵孟(我国古代书画家)之父为黄姚盐场使,名为视察盐情,实为强征盐税。

  赵盐场使到了黄姚后,因黄姚不能产盐,而百姓的生活又如此艰苦,因此,盐税仍无从着落。朝廷很生气,便以“政绩不佳”将赵罢归故里。

  再说赵盐场使赴黄姚就任时,带去一名家童,姓罗名健。赵盐场使被罢归故里时,罗健留子成婚。一年后,罗健得一子,取名罗升。

  罗升16岁时,父母得病去世,留下罗升一人,生活清苦、孤独无助。忽然,有一天,罗升看见东海暴涨,紫光冲天。罗升感到非常好奇,便用手捧起海水,用舌尖舔了一下,顿觉奇苦难当。此时,罗升大喜,这不是老一辈所说的“苦水煮盐”之水吗?于是,罗升便开始用海水煮盐,获得的盐是往日的十倍。如此三年,罗升大发。

  三年后,海潮紫色隐去,海水不能再煮盐了。罗升见给自己带来希望的谋生这路断绝了,便带着一颗失落的心只身离开了黄姚。

  罗升往西走了十里地,一个村落,据说叫大溪村。罗升发现这里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人很多,便用三年煮盐所得的钱买下了一座房子,开始开店经商。一年下来,所得颇丰。

  自此,罗升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于是开始购田造屋,立招牌为“罗氏店堂”,堂内设“窝铺”(相当于今之旅馆、招待所),便于客商“度夜”。天南地北的客商皆称“罗氏店堂”谓罗店。久而久之,那“大溪村”村名便逐渐被“罗店”取代。因“罗氏店堂”设在大溪边,故也有叫“罗溪”的。

  此后又经数十年的发展,罗店渐渐超过当时的“东海三雄”(黄姚镇、严家村、薛家宅),成为首富。

  至明朝成历年间,罗店已发展成了一个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的商业大镇,至清代,罗店经济已超过大场、江湾、南翔等古镇,排名第一,故民间有“金罗店”之说。

  随着罗店经济的发展,镇上名流住宅日益增多,人文荟萃,一派兴旺。自明开始,“春阳堂”、“玉兰堂”、“江楼”等名流住宅拔地而起;范纯、顾其国、黄与坚等七进士先后及第;“东皇庙”、“水龙庙”、“观音阁”、“东岳”、“玉皇宫”等庙宇寺院日益为罗店增辉。这一切,皆为“罗升开店”而有之。

  杨王庙的故事

  清初,在镇东的东南弄村,有个叫杨郎的读书人,早年丧父,但满腹学识,且为人耿直善良,只可惜患有口吃症,每每心中一急,便结结巴巴说不出句子来,故难找一份好差使,只好设摊帮人抄抄写写糊口度日。

  这年,杨郎寡母病重,临终前对他说:“你秉性忠厚诚实,如此做人我也放心了,以后得多为乡邻们做些好事。”杨郎含泪望着母亲,连连表示一定牢记在心。

  数日后,正是农历七月三十的晚上,杨郎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午夜时索性披衣起床,突然发现窗外有人朝井口扔入一包东西。杨郎吃了一惊,仔细一看,才知是半月前在这里行窃时被乡邻抓住痛打过的小偷,他此番悄悄地潜来是想下毒报仇的,杨郎追出门去,小偷却逃之夭夭了。

  偏巧,街东磨豆腐的张二打着灯笼前来提水,杨郎连忙上前阻拦,并想跟他说明缘由,但仓促间结结巴巴什么也说不清楚,张二不解,以为杨郎戏他,仍自管到井里汲好水转身就走。杨郎见状愈加焦急,暗自寻思,如不断然采取措施,肯定会祸害一方,于是不假思索地俯身桶沿猛喝几口。转眼,杨郎脸色发白,满头大汗,等到乡邻们赶到,早已周身紫黑,七孔流血,倒地身亡。

  过了不久,投毒的小偷因另案被衙门抓住,一顿苦刑之下只得把以前做过的坏事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于是杨郎舍身救人的事迹很快传开了。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镇东筑了一座杨王庙,庙里供了杨郎座像,因他身前喜欢养羊,故在旁边塑了二只羊。因杨郎是中毒而死的,全身发黑,所以将杨郎的座像漆成黑色,连二只羊也乌黑发亮。以后到了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全乡百姓都会自动集合,抬着杨郎座像在镇上巡游,以此纪念他。

  几百年过去了,但关于杨王庙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传扬。

  “钓玉蟹”的故事

  在罗店镇西南二里远的地方,长着十三棵枝叶茂盛、郁郁葱葱的银杏树。就在这十三棵银杏树旁的河浜里,有一对世间稀有的玉蟹,这对玉蟹不但价值连城,而且还是个逢凶化吉、祛病延年的吉祥之物。

  一年夏天,有一个陌生人来到罗店,在镇附近东游西荡,好象在寻找什么东西。二天后,这个人寻到了一块瓜田,眼睛死死盯着一只西瓜。只见这棵西瓜藤细得象根麻线,瓜藤上只生一片叶子和一只比鸭蛋稍微大一点的歪嘴瓜。他上上下下细细打量了一番后,就来到瓜棚里,要求瓜农把这只歪嘴瓜卖给他。人家买瓜都是捡好瓜,他为啥要买一只跟本不能吃的歪嘴瓜,瓜农觉得蹊跷,就一定要买瓜人讲出这只瓜的用场后才肯卖。买瓜人被逼无奈,只得说出原委。原来这是一只千年才结一次的宝瓜,宝瓜切后发出的香气,可引出十三棵银杏树边河浜里的一对玉蟹。瓜农一听这只歪嘴瓜竟有这么大的用场,倒舍不得把这只瓜卖掉了。心想,索性来个狮子大开口,开价卖一千两银子,想吓退买瓜人。哪知对方一口答应,并且当场先付定银一百两,讲定第二天上午一手交钱一手交瓜。

  当天夜里,瓜农躺在瓜棚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这对玉蟹与其给人家钓去,倒不如趁宝瓜还在手里,先下手为强,自己去钓。主意既定,瓜农一个翻身从床上坐起来,走到田里摘了宝瓜,摸黑朝十三银杏树边的河浜跑去。

  瓜农跑到河边时已是四更天了,他急忙将宝瓜切成两半,顿觉一股奇香冲入鼻内,他赶快把瓜放在河边,自己躲了起来,睁大眼睛准备捉玉蟹。

  第二天一早,买瓜人拿了银子赶到瓜田,发现瓜田里只剩下细藤和一片叶子,瓜农和那只宝瓜已不知去向。他感到不妙,连忙摘下瓜藤上仅剩的那片叶子,飞步朝十三棵银杏树方向跑去。

  等买瓜人赶到树下时,只见那个瓜农瘫倒在河边,双眼盯着河中,但手脚不会动,话也不能讲。看到这种情形,买瓜人心里很明白,他连忙俯下身子,把先前摘下的那片西瓜叶子塞到瓜农的嘴里。过了一个时辰,瓜农才醒过来,哭丧着脸,结结巴巴地讲述起自己钓玉蟹的经过:

  原来宝瓜被切开后,发出了阵阵奇异的香味,躲在一边的瓜农,闻着扑鼻而来的香气,渐渐觉得头晕目眩,不一回儿就瘫坐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了。就在此时,只见一对碧绿晶莹、比碗口还大的玉蟹在瓜香的引诱下,从河里探头探脑地爬了上来,各自用蟹螯钳牢宝瓜朝河里拖。瓜农此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立刻把玉蟹抓到手,无奈被宝瓜发出的香气熏得浑身瘫软,手脚丝毫动弹不得,只能暗自叫苦,眼睁睁看着这对玉蟹拖着宝瓜消失在河浜里。。。。。

  买瓜人听完瓜农的叙述,痛惜万分,本想责怪瓜农言不守信,但见事已如此,无法挽回,更只好作罢。临走时他对瓜农说:“宝瓜乃是千年难得之宝,凡夫俗子当然经不住它的香气,但你只要事先把宝瓜藤上的这片叶子咬在嘴里,就不至于如此了。可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白白放走了一对宝贝。”

  沈阳堂的故事

  据说,罗店镇布长街所有的房屋和地皮都是属于沈家老爷的,沈家有良田万亩、家财万贯,家中丫环使女、佣仆成群,虽然沈老爷样样称心,却独缺一个儿子。为此,他娶了一个姨太太,想传宗接代。

  沈老爷生性吝啬,从来不肯接济穷人。一天,有个化缘和尚走上门来,向沈老爷赐求化缘白银百两,被他一口拒绝,和尚死活不肯走,竟在沈府门口连跪了七天七夜,最后饿死在沈家大门口。

  一年后的一个早晨,沈老爷起床后仿佛看见那个化缘和尚的影子走进了他的家门,吓得他浑身打颤。此时有个女佣过来向他报喜,说太太生了一个少爷,沈老爷顿时转忧为喜,但心中总觉得好象有一个疙瘩,怀疑这小少爷是否是化缘和尚转世。那天宝贝儿子出生时刚好出太阳,沈老爷便给他取名“沈阳堂”。

  在沈阳堂满月办酒席时,亲眷朋友满满一堂,排场极大。可是,沈阳堂“哇哇”地哭个不停,任何人都无法使他停止哭声。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使女一不小心;将一只参汤茶杯摔落在地,场上的人都为她担心。奇怪的是,沈阳堂突然由哭变笑了,这可乐了沈老爷。从此以后,只要沈阳堂哇哇大哭,老爷就叫人砸碗、摔盆、扔杯子。时间长了,一向吝啬的沈老爷心疼得象刀割,久而久之,竟被折磨的病死了。

  儿子沈阳堂长到十八、九时,连字都不认识,整天花天酒地、嫖娼烂赌,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实在无聊时,就叫丫环、使女陪他去荷花池抛银洋钿,谁抛中荷花,就赏她一枚银圆。

  沈阳堂象一个土皇帝,共娶了三宫六院众多的妃子,朝暮朝伴。五更三点,他会在地上撒一层黄豆,叫妃子们赤身裸体站在上面,自己在一旁丢金元宝,让她们追奔、抢夺、跌跤,以此取乐。常言道:坐吃山也空。由于沈家出了这么一个败家精,没有多久,万贯家产就被他耗尽了,最后,这位堂堂少爷,竟吊死在屋后的坑棚间里。(摘自《罗店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