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家吴淞名店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0:39

  宝山吴淞在历史上不仅地处“水陆要冲,苏松喉吭”,享有“重洋门户”、“七省锁钥”之称,又是“十家三酒店,一日两潮鲜”的热闹集镇。清道光年间,镇上开设的“谢生生堂”药店名闻遐迩。令人自豪的是,创建于光绪十年的吴淞“万盛酱园”自产的白玫瑰酒曾于民国3年(1914年)经农商部评选,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牌奖,为国人争得了荣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业的吴淞饭店、勤丰南货店、一德药房也曾美名远扬……

  谢生生堂

  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位于淞兴路112号,创始人谢氏,最早店名为“长庆福”,后店址改为淞兴路62号,当时规模较小。民国9年(1920年)迁至淞兴路115号改名为“生生堂”,除经营一般药材外,还设有工场,加工各类丸散,该店自制两种中成药,一种是林文忠(林则徐的谥号)戒烟膏,另一种是24味药大补膏,均受当地市民的欢迎。惜此两种成药的配方均随店毁于八一三淞沪战争,今已失传。民国27年(1938年)该店在淞兴路180号重新开张,取名“谢生生堂”。民国30年(1941年)改名为“谢从堂”,嗣后又恢复“谢生生堂”店名。公私合营网点调整后,划归区医药中心店宏伟中药店。后在吴淞老镇改造时被拆除。

  万盛酱园

  创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原址在淞兴路317号,由江苏浏河朱氏等合伙开设,当时朱氏除“万盛”外,在太仓、昆山、浦东、江湾等地亦营酱业,获得官酱专利。30年代鼎盛时在区境有总店1家、分店3家、附设加工场1所、制作作坊2家、职工200余人,总资产达500万银元。该店有雄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业务兴旺,产品远销国内外。万盛酱园总店设在豆市路(原淞市路)51号,园内附设加工场从裕通路(原裕溪路)延伸到淞兴路。淞兴路西段设有豆瓣酱作坊,内有两层楼的发酵房1幢,原料仓库1幢,晒场上有七石缸千余只。另一家酿酒作坊在现淞兴路班溪路附近,有六开间平房5幢及仓库等设施。3家分店分设于淞兴路中段、东段及中新路上。由于酱国重视质量,其产品白玫瑰酒曾于民国3年(1914年)经农商部评选,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牌奖。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飞机误认酱园晒场上盖酱缸的箬帽为十九路军的箬帽兵,当即轮番扫射投弹,酱园损失惨重。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酱园的总店、作坊、分店几乎全被日军炮火摧毁。战事西移后只能勉强维持,惨淡经营,抗战胜利后稍有恢复。解放后,1955年仍设有总店、酱栈及3个支店、5个门市部,职工37人。1956年公私合营时公万润酱店并入万盛酱园。1960年划归吴淞区粮油区店,后归区粮食局。万盛酱园现已无踪迹。

  吴淞饭店

  位于原淞兴路160号。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原吴淞名店永兴馆被日军炮火摧毁,次年战事西移后,该店职工黄宝初等6人合资在淞兴路同泰路口搭盖简屋恢复经营,取名合兴酒菜馆。民国29年,扩大招股集资,在旧址对面的淞兴路160号建造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2幢继续营业。1956年被批准公私合营,1966年曾改名为东方红饭店,1968年改称吴淞饭店。1985年耗资125万元,将原楼翻建为四层大楼,面积1384平方米,设有8个风格各异的餐厅,可同时容纳一千余名顾客就餐。吴淞饭店以供应本帮特色风味菜肴著称,是当时区内最大的一家本帮餐厅,共有职工92人,其中三级以上厨师、点心师、服务师32人。该店充分发挥地临长江口的优势,擅长烹饪长江口各类水产,尤以红烧鮰鱼、清蒸刀鱼、银鱼炒蛋等菜肴名闻遐迩。名菜红烧鮰鱼色泽红亮、油而不腻、鱼肉肥酥、味道鲜美,海内外食客纷纷慕名而来。该店制作的小笼汤包,薄汁多馅鲜美,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不仅是筵席上的佳品,且经速冻包装后远销日本、美国、法国、瑞士和港澳等地。

  勤丰南货店

  位于原淞兴路192号,创始于民国27年(1938年),原名源茂昌,1956年公私合营后定名勤丰南货店。该店经销的南北货、土特产、腌腊制品、糟醉食品以规格齐、品种多、质量好而在吴淞地区享有盛誉。常年供应的干果有核桃、桂圆、枣子、莲心、香菇、木耳等40多个品种,特约经销沪上广帮立丰、闽帮鼎日有、宁帮三阳的咸肉、火腿、叉烧、香肠、香肚、风鸡、板鸭、腊肉等优质腌腊制品和邵万生、叶大昌的黄泥螺、糟鸡、醉蟹、香螺、蟹糊等特色醉糟食品,供应产自浙江、安徽、福建、云南等地的绿茶、红茶、花茶有50余种。该店坚持质量,讲究信誉,薄利多销,注重优质服务,多次被评为区文明商店和市财贸系统的先进企业。19905月移址牡丹江路1761号,仍使用“勤丰南货店”店名。

  一德药房

  创办于民国32年(1943年),合股经营,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的秘密联络站曾设于此。位于原淞兴路127号,民国33年下半年迁至中新路(现北兴路)76号。一德药房开设后,店面营业,楼上开展情报工作,不仅掩护了情报组的活动,还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药品,直至抗战胜利。解放后,在公私合营过程中吴淞镇上的震东药房、福钦药房和瑞隆药房先后并入一德药房,并迁入淞兴路172号震东药房原址营业。1960年商业网点调整时又迁至淞兴路110号。1966年改名为红阳医药商店。1976年因业务扩大,遂迁入淞兴路175号,1990年迁入淞滨路87号现址。解放后该店的干部职工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工作,坚持开展优质便民服务,为顾客邮寄药品,为有困难的病家送药上门,设立缺货登记,坚持夜间服务,出租药具,受到广大顾客的好评,连续多年获市、区创新风活动金牌和文明单位。(宝山门户网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