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的两次自主开埠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0:4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沉睡的中华帝国大门。第二年,根据屈辱、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今上海市区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被迫开埠。

  上海开埠以后,与国内外的贸易往来日益兴旺,经济快速走向繁荣。当l9世纪中叶我国逐渐对外开放以后,吴淞口成为海内外船只进出上海以及长江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原先小小的吴淞镇地位因而也日显提高。清同治、光绪年间,作为上海对外贸易主要通道的黄浦江,却因泥沙日积月累渐渐淤浅,致使外海的来船不能顺利地入口驶抵上海市区,只能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用驳船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面对这种极大不便,自1860年起,英、美、法等国的公使多次向清政府提出疏浚黄浦江水道的要求,却都屡屡被婉言拒绝。然而帝国主义对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扩张之心反与日俱增,它们“内”则要求大举扩大上海租界的范围;“外”则妄图将吴淞也包括于租界以内,或把吴淞也辟为新租界。

  面对列强在一个个条约口岸设租界,侵主权,攫取经济利益以及要求更多地开放口岸的严重局势,清政府也在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在总结条约口岸的沉痛教训中,清政府终于领悟了“自开商埠”可以作为抵御那些口岸沦为外人势力范围的一策,因为当时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

  这样,正处于争夺之间、地位重要的吴淞,便成了全国最先自行开埠的口岸。1897年冬,英国领事照会吴淞当局,声称“口外兵舰拟借用吴淞营地为操场”。这一带有军事目的的无理要求虽被断然驳回,但终非长远之计,为了防止外国人占据吴淞,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朝廷,请求把吴淞自动辟为商埠,作为海关分卡,添置检货厂,就近起卸货物,以顺应商情。清政府不久就准奏,规定在规划地域内筑路、设铺,作为中外公开商埠。据上海开埠55年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即18989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成立,标志吴淞正式对外自开商埠,工程总局的督办由苏松太道蔡钧兼任;又成立“清查滩地局”,委候补知府许宝书主其事,命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勘定地界。

  工程总局命定界内民田自后由官府收用,状分三等,划一给价。又公布《吴淞开埠租界买地亩章程》,章程的第一款开宗明义地提出“吴松系白行通商开埠,与条约所载口岸情形不同,只准各国洋商在划定界内租地,错杂而居。其界外之地,仍不准洋商租用,以示限制。”在进行了测量马路基址、征地等基础工作后,从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两年间建成外马路(今松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金山路(已废)、常熟路(今水产路)、新宁路(今塘后支路)、民康路、镇海路(今东浦路)、中兴路(今北兴路)9条马路。又在镇西马路之端薀藻浜上建起第一座吴淞大桥,桥长达50多丈,宽为6丈,以贯通南北交通。那时,在吴淞口进出的外国商船就有8361艘、达1078万吨位。

  正当上述道路、桥梁次第建设、商埠小区渐次向前开发之际,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惨不可言的《辛丑条约》。这一条约,外国人争取多年的开浚黄浦江河道,畅通进沪航路的欲望,将一举而成现实。光绪三十一年,上海设立黄浦江河道局,对黄浦江进行疏浚,商场进出便利,外商营业重新集中于上海市区,原向吴淞口转移的趋势中止,以致吴淞埠工、升科、会丈等局先后被撤销,吴淞首次开埠夭折。

  吴淞的第一次开埠是清政府在越来越加剧的民族危机中,所采取的一项希图“自救、自强”的举动,它确实抵挡了外国列强势力对它的侵犯与霸占,保持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和利益。它虽然没有成功,但毕竟在“自开商埠”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尝试,使吴淞口岸有了“商埠”的名声,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因此在朝代变换、时势变易以后,地方上又有了重启商埠,振兴吴淞之举。

   192011月,江苏实业界筹办吴淞第二次开埠。第二年2月设置吴淞商埠局,由南通实业家张謇出任督办。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张謇制定了《吴淞开埠计划》,提出了关于道路建设、码头建设、薀藻浜疏浚、铁路线开辟、电车线开辟、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分区设置的各个具体计划,其中的“分区”是指将吴淞划分为工业区域、教育区域、劳工区域。这个计划,既有城市理论,又有实际步骤,且两者良好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吴淞适逢太平盛世,按照张謇的计划一步一步向前实施,是必能有所作为的。商埠重开一两年后,从吴淞镇西市沿藻浜、泗塘东北河一带,不少工厂纷纷新设、投产,南北杂货店、洋广货铺、米店、戏院等顿增百余家,又新建石库门数百幢。商埠开始时确实带来了新气象,然而张謇的计划适逢艰难的乱世,命运多蹇。当时北京政府财政拮据,根本无力投入商埠建设;商埠原以民族的投资、集资为主,但此时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猛烈冲击民族资本企业,加上直奉战争爆发,国内形势大乱,它们陷入了困境,无力投资商埠。192493日又爆发了“齐卢之战”,吴淞遭到纵火抢劫,被焚市房200余间,全镇精华付之一炬。19251月,张謇对大势已去的吴淞商埠完全失去了信心,便辞掉督办职务,实际也就宣告了吴淞商埠的半途而废。

  百年沧桑,人事代谢。由于内外种种原因,吴淞两次开埠都未获显著成果而告夭折,但它为吴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近代历史上,吴淞确实有过辉煌的历史。吴淞两次自主开埠因其乃有识之士为抵制列强侵占、维护国家主权而为之,且又为吴淞镇列肆成市、面貌改观奠定了基础,故值得纪念。为学习和发扬我们的先人面对国力日衰,列强频频入侵之际奋起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的爱国主义精神,2002年夏,宝山区人民政府在吴淞镇沿藻浜与黄浦江交汇处,建造了“吴淞开埠纪念广场",勒石著文,缅怀前贤,策励后人。如今,吴淞开埠纪念广场已成为宝山旅游、观光、休闲的新景点。(摘自《话说上海(宝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