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杰: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烈士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0:47
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上海解放纪念馆珍藏着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献身的解放军烈士的部分档案史料和遗物。其中一张名片、一本笔记本、一幅遗照都与一位名叫胡文杰的烈士有关。他就是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干部,时任解放军29军87师259团团长。
一张珍藏了近70年的名片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处主任 胡文杰 江苏丹阳”,这张已经泛黄的名片,胡文杰烈士的遗孀唐渠把它作为家庭珍藏,已保存了将近70年。
1943年8月,中共党员、时任新四军苏中三分区靖江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的胡文杰,在参加靖西三元桥反敌伪袭击战中负伤,被送到后方野战医院——苏中三分区卫生部靖江休养所。在养伤治病时胡文杰认识了时任休养所副所长的唐渠,于是给了唐渠这张名片,也算是他们俩的爱情“信物”。唐渠一直珍藏在自己的“宝贝盒”里,平时连自己的子女也不让碰。直到60多年后的2009年5月15日,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她才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宝贝盒”里取出来,拍成照片后赠给上海解放纪念馆。
胡文杰,1916年生于江苏丹阳一个读书人家。他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吴江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后在家乡任教。1937年8月,侵华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同年12月,笔从戎,投身抗日。
1938年2月,胡文杰在家乡组建了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带领本村一部分青年加入丹北抗日自卫团。同年6月,胡文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和一支队任指导员、宣传股长。这张名片,是胡文杰1943年7月任新四军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处主任时,为了方便开展工作面印制的。
唐渠是从上海的卫校毕业后投奔抗日前线的,在医院正好负责胡文杰的护理。后来经组织批准,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并相约在抗战胜利后正式结婚。
他牺牲在黎明前的战场上
出身书香门第的胡文杰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参加上海战役的前夕,他特意从众多的藏书中挑选了一本《日日夜夜》,随身带上。这本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在办联卫国战争期间写的一部反映苏军抗击法西斯德军,英勇保卫斯大林格勒的中篇纪实小说。他对妻子说,这本书里有很多跟城市战斗有关的内容,要解放上海座大城市,可能会像小说中写的那样,与敌人争夺一条条街、一幢幢楼、一座座桥、在某一个角落里也可能打一场大战、恶战。看看这部小说,会有许多启发和教益。胡文杰开赴前线后,就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可惜后来整理他的遗物时没能找到。
在解放上海的激战中,胡文杰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59团,肩负主攻通往吴淞口的月浦陈地的任务。他们面对的是国民党主力部队52军和国民党经营多年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在月浦激战中,259团的团、营干部牺牲了3位,另外还有3位重伤。
胡文杰夫妇的感情一直很好。出征上海的前夕,他特意对妻子交代:“万一我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牺牲了,你还年轻,带好孩子,最多为我守寡三年就够了。要是碰到好的同志,就改嫁吧!”
他还带上自己2岁多的长子,一起去照相馆了一张像,接着就上前线去了,仅仅过了两个月,1949年5月15日,他在设在月浦镇的259团指挥所部署作战方案时,遭敌军疯狂反扑,身中七弹,光荣牺牲在作战指挥的岗位上,成了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烈士。在出征上海前和长子的合影,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看到。
胡文杰同志牺牲后,灵柩由87师专人护送到家乡江苏丹阳横塘乡留雁村安葬。其灵盒于1966年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正厅,他的遗像、遗物也在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展出,供后人瞻仰纪念。
兄弟俩名字里都有一个“军”字
胡文杰烈士的两个儿子,如今都已退休。他们俩的名字,都和父亲胡文杰有关。
大儿子叫胡晓军,出生于1946年12月,本名“胡小茅”,因为胡文杰曾跟着陈毅、粟裕在江苏茅山地区抗日。上世纪50年代,小茅上学读书后,为了更好地纪念父亲,就把名字改成了“晓军”。
小儿子叫胡继军,本名“胡小遗”,他是在胡文杰牺牲21天后出生的。当时被安排在后方10兵团留守处的唐渠已怀孕7个月。她在6月3日得悉胡文杰已于5月15日牺牲的噩耗时,由于悲伤过度,过了两天,早产生下了小儿子,取名“小遗”,以此表示“遗腹子”。小遗从懂事起,就从母亲和父亲的许多故事,他对未曾谋面的父亲,一直很敬仰。1968年参军时,他与母亲商量,改名“继军”,表示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事业。
史弟俩成年后,都子承父业。胡晓军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学习,后转业到北京无线电厂工作,担任厂级干部直到退休。胡继军一直在部队工作,后来成为解放军炮兵总局编研室主任,正师职干部退休。(区政协委员、区档案局副局长 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