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履职、实效性检验、竞争性考评,浦东政协专委会工作引入竞争机制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3年02月22日 14:00

  “在与委员的沟通中,我们敏锐感到,这将是一条有价值的社情民意线索,随后我们进行了采写,形成的社情民意信息《取消出口退税的同时应保护蔬菜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最终被全国政协录用。”浦东政协日前召开的专委会工作例会上,各专委会负责人陈述各自推荐的年度特色工作。

  这是今年的创新之举——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协工作。从各专委会、界别组、委员进社区活动组推荐的48项特色工作中将推荐出三类12项特色工作。“我们将在民主投票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委员建议,形成最终结果。”分管副秘书长介绍。

  履职难题倒逼机制创新

  政协工作的实效很难用图表式的分析展示、用数据化的指标考量,这是政协工作者历来在总结工作时的感受。往往委员的感受、群众的口碑和有关领导的评价形成了政协工作开展效果的模糊印象。“以往政协工作也会有些竞争,特别是提案工作,每年都会遴选一些重点提案,由区领导领衔督办。还有调研报告,也会选出两三个完成情况比较好的作为建议案报送区委、区政府。但都还局限于专项工作。”专委会工作处负责人说,“专委会工作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今年是第一次。”

  这有赖于浦东政协三年来日益完善的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即以专委会为主,以界别组和委员进社区活动组为翼。这一机制将局部、零散的、周期性的专委会工作整合成一张表,盘活为一盘棋。

  其实,这一机制的探索来源于委员履职碰到的实际困难。2009年,两区合并后,浦东新区面积达到1400多平方公里,委员人数达到600多人,分布在31个界别,平均每个专委会近百人,有个别专委会近200名委员。政协一般以专委会为主体开展活动,而这一固有机制已经很难适应如此庞大的委员队伍。一两百人大呼隆地开展活动,效果显然难以保障。如何针对总量大、分布广的委员特点和浦东“二次创业”的时代特点更好地发挥政协作用、充分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浦东政协想到了以行业、地缘集聚委员:同一个行业的委员在一起肯定有更专业的意见建议,在同一个社区(镇)工作、生活的委员在一起肯定对改善社区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切实的方案。基于这样的逻辑,24个界别(组)、13个委员进社区活动组三年来在浦东积极开展着基层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

  “问题导向”思路催生“项目化”履职

  “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催生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很多阶段性的零散工作有了更好的依托和载体。

  2012年在“苏拉”、“达维”双台风登陆上海前夕,陆家嘴街道、潍坊街道的部分居民发现,248幢旧住房正在实施修缮,此举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消防管理和雨污水分流改造,“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情况看来不会再有。”居民期盼。这正是政协以界别组和社区组为平台开展阶段性重点工作的成效之一。

  2012年年中,区委领导要求政协关注城市运行和民生改善。对这一计划外工作,如果再塞进本就排得满满的专委会的常规调研、视察工作,各方面资源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而界别组和委员进社区活动组的平台就提供了很好的工作载体。十项主题视察安排的妥帖又有实效。陆家嘴街道社区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陆家嘴地区社会公共安全的建议》报送到区政府后,四位分管区长分别批示,责成相关部门紧急协调,快速达成一致意见,前文所述便是成效之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同样催生了项目化的实施方法。“以前专委会工作都用文字叙述计划,缺乏时间、地点、目标等基本要素。”一名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两年用了项目化的实施方法,将时间节点、完成情况、意见采用情况等要素悉数罗列,一目了然。工作是颇有成效还是‘捣糨糊’一‘晒’便知,来不得半点含糊。”

  “项目化”履职使竞争成为可能

  项目化履职提升的是政协开展的各类会议、活动有效凝聚为成果。有时候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气氛热烈,但如果没有及时将委员的“金点子”准确、及时地整理并报送,无异于“自娱自乐”。近两年,浦东政协报送各类专报、社情民意200余条,力求做到不让任何一位委员的声音石沉大海,不让任何一条优质建议“无疾而终”。

  项目化履职凸显的是各类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情况。从新区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征集到新场医疗联合体的立项,从东方医院手语门诊的设立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指标的完善等新区各项工作的改进,都凝聚着委员的智慧和心血。正是由于“委员建议采纳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项目化实施方案,政协关注委员建议落实情况更及时,委员得到的反馈信息也更全面。

  项目化履职无疑为浦东政协带来了清新、利落的风气。建言成果都记录在案,采纳情况亦有迹可循,这为引入竞争机制奠定了基础。竞争机制的引入也许并不能完全公正地体现各专委会工作成效,但起码是有益的探索。(摘自《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