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113 关于提升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能级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24年07月01日 22:07
一是产业快速发展。2020-2022三年间,全区生物医药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53%;2022年全区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7%,增速位列郊区第一,全市第三;近三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100%。从2020年全区仅百家左右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目前的近400家,数量每年翻番。
二是龙头企业集聚。目前全区共有 58家生物医药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5家认定为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头部企业纷纷落地宝山。比如疫苗领域的mRNA头部企业艾博生物,仿制药老牌企业朝晖,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优卡迪,合成生物领域的清华工研院产业中心,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近观科技,体外诊疗领域的复星诊断等。
三是产业服务优化。近年来宝山不断构建起生物医药领域伙伴对接、基金投资、贷款担保、人才招聘、土地供给、环评申报、临床申报、GMP核验、危废处置等全领域全链式服务体系。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行动”,先后形成先投后股、拿地即开工、单体竣工验收、六证齐发、首席代办专员等创新举措,制定优化营商环境6.0版,重磅推出生物医药专项政策2.0版。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宝山北部,总面积6.86平方公里,由宝山工业园片区、罗店工业园片区和富锦工业园片区组成。园区聚焦高端生物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高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业态。园区已被授予“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称号,是五大市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之一。自2020年4月揭牌以来,园区已集聚上药、国药、复星、康方、景峰等一批生物医药类企业落户,总数超200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对于进一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能级,提三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宝山北部公共交通建设 由于环保因素和居民区因素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在郊环内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发展。因此,生物医药企业只能在郊环外大规模布局,从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生物医药载体可以看出,基本上大多数都布局在郊环外。生物医药是人才密集型产业,这就对宝山北部区域的公共交通提出了需求。所以往北打通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很有必要,参考浦东张江医谷-周浦国际医学园区可以看出,园区有16号线和18号线地铁直达,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大力推动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宝山在这方面也可以加大力度,协调市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地铁1号线或7号线往北延伸。
二、要进一步加大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布局 公共服务平台是一种高度集成化和专业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力布局平台能为产业研究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是将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制造和临床试验等环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需要有动物实验中心、P3实验室、危化品处理中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比如,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张江签约落地了一大批项目,覆盖了联合实验室共建、创新靶点药物的开发与转化、创新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细胞治疗产品第三方质检等多个领域。再比如宝山高新园与中科院免疫所接洽,考虑在园区合适区域建设P3实验室的可能性。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保持“开放性、公益性和枢纽性”的特征,开展第三方服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三、要进一步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博大精深,涉及的产业面非常广,领域也非常多,很多领域都有万亿产值潜力。但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有侧重的投入到重点领域上。比如,生物医药产业的合成生物领域和核酸药物领域。合成生物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交叉学科,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市政府高度重视合成生物领域的发展,印发了《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强调了“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即以浦东创新突破为核心,以宝山和金山为制造承载两翼。根据宝山的产业基础和区域条件,应重点发展mRNA创新疫苗,合成生物-重组药物,生物医药CRO、创新医疗器械等领域。借助市、区多重政策强力服务加持,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顺畅发展路径。
总之,通过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大生物医药功能型平台布局、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宝山一定能在生物医药的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