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地方方言文化的建议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3年01月18日 16:00

  

  近年来,上海出现了沪语热、市郊各区县的方言热。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虽然普通话和英语是大家交流的共同语言,但时下,能说几句上海本地方言已成了时髦,并正悄悄地形成一种时尚。2010年起,市语委公开招募上海话发言人,着手绘制上海市方言地图,成立上海方言文化有声数据库,把沪语唱词收入小学课本中去,探讨建立方言文化普查组织、实施和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保护地方方言引发了社会的众多热议,有识之士也在保护方言问题上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们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凸现中国都市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没有上海本地方言,何来海派文化?没有海派文化,何来上海特色的国际大都市?所以,我们认为上海方言是体现和展示多语种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特色的一把重要标尺。”

  一、保护宝山方言的意义

  一些语言学家对当前的“方言热”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出了如下共识:由于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方言所在区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这两大因素促成了人们对方言的重视,因而引发了对方言的热议和学习方言的热情。

  (一)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指出:“普通话只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而方言才真正是文化的依据。”宝山方言是各个时期各种文化融合的结晶,极具有地方特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宝山方言大体上以藻浜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块,二者最有代表性的区别是藻浜以北的语言没有缩气塞音,藻浜以南地区则有缩气塞音。宝山方言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之下,普通话确定标准的历史要短得多了,它在词汇、语音方面具有鲜明的苏南地方特色,是宝山原住民使用的日常生活语言,既是他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宝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宝山方言也因此孕育了本地戏曲、民间说唱,这些民间曲艺对展示本土文化特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期沪剧艺术的一代名伶丁婉娥,就是罗店人,她创建的“婉社儿童申曲班”,培养了丁是娥、杨飞飞等一大批后来在上海各领风骚、各成流派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解放后,宝山沪剧团在上海沪剧界也是响当当的。

  宝山方言不仅生动,而且词义丰富。正是由于方言的丰富性及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含量,使它带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和本土特点,容易在当地人中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现代普通话所不具备的。通过宝山方言,我们能感受到宝山这片襟江临海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瑰丽的民俗文化,从而牵动人们对这方水土的感情。方言,是原生态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血脉和文化基因。方言记录了一个地域的文化踪迹,它不仅是一种人际间的表达工具,也是一个人与区域内居住族群的天然纽带,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正所谓乡音难改,乡音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任凭人类文明进步到什么程度,城市发展进展到什么地步,方言的特殊魅力和亲和力,都是其他语言所无法取代的。当年,宋楚瑜从台湾初抵南京,开口一句南京话,立刻与当地人的心灵、情感拉近了距离,这就是方言的魅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这一方吴侬软语消失了,那么,具有长江口地域文化特色的众多文化形态(如沪剧,民间说唱)就会因无从依附而枯萎、消失。

  (二)方言热的出现,与上海地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关

  长三角地区,是当今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宝山是上海地区重要的人口导入区,大量从五湖四海来的人到宝山工作、学习、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落地生根,成为“新宝山人”。作为新宝山人,他们除了用普通话与宝山本地人,以及其他外来人交流外,久而久之,对这个“第二故乡”很自然地产生了兴趣,希望了解宝山当地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了解宝山的历史,以一个新宝山人的姿态融入宝山的文化。此时,方言的价值便突显出来了。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会产生陌生感,疏离感,孤立感。然而,如果你去学习当地方言,哪怕学得不好,读音不准,你就会很容易融入当地人中间,就会受到欢迎。如今,会讲方言,被认为是外来者成功融入当地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二、宝山方言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长三角一些重要城市(如杭州、苏州等地)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们找回了文化自信,重新重视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引以为荣,并开始向外部世界展示包括方言在内的本土文化。学说方言,已成为长三角这些经济繁荣、文化内涵丰厚的城市的新时髦。

  反观宝山,同样是经济突飞猛进,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瑰丽的文化,我们却没有看到经济带动文化复兴、带动方言崛起的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宝山本地的孩子中,宝山方言几乎失传。在这之前出生的青年人,也已经很少使用或已不能熟练使用本地方言进行对话、交流,即使使用方言,也离正宗的宝山话规范发音相距甚远,而且不能正确使用方言中一些常用词汇。不少年轻人似乎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郊区,他们很认真地学说上海话,有意克服本地话口音。四五十岁的宝山人中,在用方言交谈时,常常插入普通话。在采访中,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宝山忧心忡忡地对我们说,如今,宝山方言的创新遣词能力几乎不复存在,许多固有的句型被随意改动,一些基本特征正慢慢在弱化、消失,一些固有的带鲜明地域特色的词汇被普通话中相应的词汇所替代。由于使用环境不断缩小,直接导致宝山方言日渐衰微,随着方言的衰微,宝山本土文化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弱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相关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一些保护方言、传承文脉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欧洲许多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就已实现了本国民族语言书面语及口头语的规范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相继动用行政和社会资源进行国内各种方言的收集、整理和推广、普及工作。今天,欧洲的奥地利、德国、法国的许多小城镇,活跃着一批专家和志愿者,自觉保护当地方言,经常举办相关的活动。我们要向人家学习,抱着一种抢救文化遗产、传承文脉的紧迫感,来抢救我们的本土方言。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理念,意识到方言是祖辈的智慧结晶,年轻人有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消除普通话与方言是对立关系的错误观念,认识到二者是一种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两头,带中间。老人和孩子,是传承方言的主力。在传播方言方面,老人是个宝。我们要配合市语委,做好方言标本的采集录音工作。今天,还能很好地说半个世纪前的宝山话的老人,已是凤毛麟角,要通过筛选,用录音设备记录下一份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宝山方言,为今后的语言学家提供一份宝贵的方言标本,永久保存。

  对于方言,老年人有基础,有兴趣,而且有闲暇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老宝山”在方言传承中的传帮带作用。社区活动中心、村委会,是老年人聚会场所,可以组织老人围绕方言传播开展活动。区里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方言竞赛活动,激发老人的兴趣,营造学方言、讲方言的氛围。

  (二)提高学生学方言的兴趣。在校青少年是薪传方言的关键,学校应当为学生的方言学习提供必要的空间。学校上课时,应讲普通话,但在课间休息时,不妨鼓励学生用方言交谈。我们认为,学校不宜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学方言,而是要有意识地营造一些有利于方言传承的氛围,以避免这一代学生丢失说本地方言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语委、教委、文化局、学校应当携手合作,编辑一些生动有趣的学说本地方言的声像读物,在学校组织一些课余学习方言辅导班,在校际和全区范围举办用方言朗诵童谣、说唱的比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爱方言、学方言、讲方言。有条件的学校学校可以每月选一天作为校园本土方言文化日,鼓励师生在这一天使用方言。只要学校里方言薪火不断,我们就不用担心方言会消亡。

  (三)广播电视应设本地方言节目的播出时段。广电媒体影响面大,具有导向作用。广播、电视台可以效仿市语委的做法,公开招募宝山方言发言人,通过方言节目充分展示本地语言的魅力,营造出学讲方言的浓郁氛围,使一些原先排斥方言的人慢慢懂得欣赏方言,最后乐于接受方言。长三角地区方言的崛起,背后都有广电媒体在作推手。

  综上所述,宝山方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千百年来宝山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方言一旦消失,最终将导致独具特色的宝山文化的消失。今天,努力传承方言,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的保护,增强宝山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致公党宝山区总支部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