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农村青年择业观的调查及引导建议
来源:区政协 时间:2013年01月18日 16:06
近年来,随着宝山城市化建设由南向北不断推进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已告别农田的广大本地农村青年就业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农村青年因择业观有偏差而不愿安心工作,甚至长期在家赋闲,成为其所在家庭久久不能解脱的“心病”。对此,我们就农村青年择业观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向未就业及已就业农村青年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并与部分青年进行了座谈。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发现宝山农村青年在择业观上总体积极乐观,但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和消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择业期望过高,缺乏危机意识
调查情况反映出农村青年在自身定位与求职现状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较高定位和判断。调研对象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29.7%,相对本市目前青年群体平均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普遍表达了对岗位的较高期望。一从薪酬看,无论是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农村青年群体对工资都有较高要求,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被访者期望工资底薪在3000元以上,有32.8%的调查对象的工资期望值在4000元以上。二从岗位选择看,55.2%的被访者选择去政府部门工作,愿意从事农业的比例为零。农村青年普遍认为,只有到政府部门等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较高的单位就业才是体面理想的。而另一方面的现实情况是: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为133万,最热门职位的录取比例达到了4124:1。伴随着宝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青年就业竞争力不足,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全面,对未来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等问题而随之产生。
(二)存在享乐倾向,缺乏吃苦精神
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区域的选择、工作强度的认可以及对工资薪酬的支配等方面。在工作区域的选择上,67.7%的被访者选择在宝山区内就业,无人愿意跨市就业,在经济条件越好的乡镇,这种倾向越明显。在对工作强度的认可上,已就业人群中有27%的就业者认为目前工作的劳动强度过大,且有14.8%的青年对工作忙碌程度表示非常不满意。而在未就业群体中,63.4%的青年表示每天最高能接受的工作强度在8小时以内,不接受加班。在工资薪酬的支配方面,58.6%的被访者表示目前工资无法满足生活开销,相当比例的青年人还是靠父母补贴维持日常开销,心安理得地做起 “啃老族”。作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学习态度、积累经验最为重要,而从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看,薪酬高、压力小、上班近,是农村青年普遍存在的求职心态,也反映出了这一群体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就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心态
本地农村青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市场就业的意识较为薄弱,参加培训和见习积极性不高。这一定程度上也与宝山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有关。据统计,2011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万元,宝山区的平均水平达1.81万元,高于上海平均水平,且比上年增长12.5%,总体来说宝山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收入增长态势良好,尤其是征地拆迁的农民都可以获得一定房产补偿。以普遍的一户家庭可补偿3套房为例,一套自用,其余出租收取租金。宝山离中心城区较近,目前轨道交通站点较多,交通比较便捷,一些地方租金收益较为可观。再加上一些本村的自有收益和固定分红,相对来说宝山一些农民生活较宽裕。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达到50%。由于因房屋出租、土地征收和发放补贴等方式一些家庭已经获得一定的收入,一般的就业岗位对其缺乏吸引力,而较好待遇、性质、环境等工作预期较难实现,部分农村青年“等机会、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较为普遍,降低期望值就业和外出就业意愿较低,尝试自谋职业和创业的动力不足。
(四)发展目标模糊,缺乏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被访青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和规划。192名被访者中, 15%的未就业者对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能干什么等问题没有冷静思考过; 25.3%已就业者表示没有想过今后怎么发展。座谈发现,大多数农村青年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甚至缺少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劣势、社会环境变化和实际情况等要素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以致毕业好几年,职业目标仍然模糊,职业定位依然不清晰,并因此导致就业稳定性偏低。在针对已就业农村青年的调查中,大多数青年对工作满意度不高,认为现在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但也说不清自己的价值目标,80%以上的青年表示在最近一年里有更换工作的意愿,90%以上的已就业者表示曾考虑过跳槽。
针对目前农村青年群体在择业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认识偏差,我们建议,从“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优化平台提升素能、畅通渠道宣传政策、就业创业双管齐下”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他们择业观的引导,帮助其客观判断形势,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参与竞争,在岗位中实践并体现自身价值。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
要实现农村青年的顺利就业,帮助他们转变现有观念、客观自我评价、准确自我定位是前提。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镇和相关机构通过新闻媒体、青年座谈、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对现有的就业形势、城乡一体发展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情况进行宣传,使农村青年进一步了解外部发展环境和就业市场现状,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充分发挥“就业援助员”的作用,及时获取青年劳动力的状况、就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也可采用“以长导青”的方式,邀请稍年长的成功就业和岗位成才者现身说法,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同时,注重宣传就业创业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趋势,激发他们自我规划、实现事业发展的热情。
(二)优化平台提升素能
近年来,我区已采取多项措施,为农村青年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我区转型发展的规划方向和社会需求,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青年求职偏好以及他们年龄、知识、技能上的弱项,拓宽培训内容,进行分类分层培训,提高培训适用面和针对性。如结合宝山在邮轮经济、动漫产业、电子商务、软件应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需求,可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培训这些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畅通渠道宣传政策
及时传递就业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从而形成合理的就业预期,一来可以充分发挥政策作用,二来也可激发青年就业热情。我区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形成了多项优惠政策,并提供财政补贴。但问卷调查中,高达90.6%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或者听说过但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及补贴的具体内容。针对这一现状,建议进一步畅通就业政策的沟通渠道,应完善基层就业援助工作人员与青年工作干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并通过定向排摸,对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人员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库。同时定期开展调查回访,了解就业意愿、求职倾向,上门开展政策咨询、宣传指导等服务,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有就业需求的农村青年。同时建议进一步畅通政策信息的发布渠道,借助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手机报等多种青年人惯用的通信手段,将政策信息及时传递到青年群体中。
(四)就业创业双管齐下
在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的同时,应考虑进一步搭建创业平台或基地,实现就业创业相互促进的局面。一是针对部分有创业意愿的青年,通过集中授课、参观考察和座谈交流等环节培训,帮助他们增长创业知识,坚定创业信心。二是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为青年提供积累经验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物色具有潜力的人才。三是针对已步入创业行列的农村青年,可联合相关部门为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共同研究制定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创业计划,跟进后续公共创业服务,为他们顺利走好创业之路助一臂之力。他们创业能否成功,在本地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还应为青年创业提供政策支撑,并在企业税收、融资、用工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中国致公党宝山区总支部委员会、宝山区政协社会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