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 成为产业

来源:  时间:2014年11月06日 10:52

  (记者 李惟玮)杨行镇的吹塑版画、月浦镇的锣鼓、罗店镇的灯彩和龙船、顾村镇的农民诗歌和沪剧、罗泾镇的十字挑花、庙行镇的民乐、高境镇的葫芦雕刻、友谊路街道的剪纸、吴淞街道的十字绣以及民间音乐“大场江南丝竹”、传统手工技艺“刘行白切羊肉制作工艺”、民间文学“顾村民歌民谣”等,都是宝山区内的各级“非遗”珍宝。但大多面临有效保护和传承的瓶颈。农工党宝山区委认为,“非遗”文化产业分布不匀、开发模式单一、产品缺乏竞争力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农工党宝山区委建言,“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要走上产业化的道路,“非遗”文化企业可采取并购、联合、重组等做大做强,并与区内旅游业合力发展。

  农工党宝山区委建议,要重视开发具有民族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挑花、版画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以及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在罗泾、大场、张庙等开辟一些“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非遗”文化企业,进行“非遗”文化资源整合,加快形成富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推进民间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

  吴淞口国际码头已成功接靠数百艘国际邮轮,海内外进港旅客数十万人次。农工宝山区委认为,可在码头广场周边开设“非遗”文化系列商品专买店,满足游客需求,推介“非遗”文化。